自来水厂中添加高锰酸钾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09-25浏览量:857
在给水处理工艺中,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的应用是一项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强化预处理环节,主要针对原水中特定污染物进行氧化去除和过程优化。结合多年水厂运行管理经验,这一化学药剂的投加需要精准把控,其作用和效果体现在几个关键方面。
首要作用是高效去除溶解性的二价锰(Mn²⁺)和二价铁(Fe²⁺)。当地下水或某些地表水原水中锰铁含量超标时,常规混凝沉淀往往力不从心。高锰酸钾能将溶解态的锰和铁氧化成不溶性的二氧化锰(MnO₂)和氢氧化铁(Fe(OH)₃),使其更易被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工艺截留。曾参与处理某北方以地下水为主水源的水厂项目,原水锰含量时常在0.4-0.8 mg/L波动,超出0.1 mg/L的限值。通过在前端投加0.8-1.2 mg/L的高锰酸钾,配合优化后的滤池反冲洗,最终出厂水锰含量稳定控制在0.05 mg/L以下,效果显著。其氧化效率受pH影响较大,中性偏碱条件下效果更佳。
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作为预氧化剂,改善混凝效果并去除部分有机物和致嗅物质。高锰酸钾能破坏水中胶体的稳定性,促使更密实的矾花形成。在应对季节性藻类爆发或水源受微量有机污染时,这点尤为重要。记得某次夏季水库藻类大量繁殖,原水不仅浊度升高,还带有明显的土霉味(主要致嗅物为土臭素Geosmin和2-甲基异莰醇MIB)。我们在混凝前投加了约0.6 mg/L的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有时与粉末活性炭联用),不仅矾花沉降速度提升了约20%,后续砂滤出水中的土霉味也基本消除。高锰酸钾氧化部分小分子有机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续消毒过程中氯仿(Chloroform)等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 THMs)前体物的生成潜力,对控制消毒副产物有益。不过,必须承认其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氧化能力有限,且过量投加可能导致出水色度轻微升高或残留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高锰酸钾还具备一定的除藻和杀灭部分微生物的功效。它能够破坏藻类细胞结构,抑制其活性,减轻其对后续工艺的干扰。在实际工作中,面对轻度藻类污染,合理剂量的高锰酸钾预氧化常比单纯依靠提高混凝剂投加量更经济有效。然而,它不能替代主要的消毒工艺(如氯、臭氧或紫外线),其消毒效果是辅助性的且不稳定。
应用高锰酸钾的关键在于精准的剂量控制。投加量不足,效果不彰;过量投加,不仅浪费药剂,还可能带来几个问题:
一是未反应的高锰酸钾会使水体呈现粉红色,造成感官不适;
二是过量还原产物二氧化锰可能导致滤料板结,缩短滤池运行周期;
三是存在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为更小分子、反而可能增加后续消毒副产物生成风险的理论担忧。
一般经验是,针对除锰铁,投加量需根据原水锰铁浓度通过烧杯试验确定,通常为理论需量的1.2-1.5倍;用于助凝和除嗅除味,剂量范围多在0.5-1.5 mg/L之间。我们通常设置在线监测仪表(如锰离子在线分析仪)和定期的人工比对检测,根据原水水质变化动态调整投加泵频率,确保效果稳定。
投加点选择也影响效能发挥。最常见的是加在取水泵房后或混合池前,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通常需要5-15分钟接触)。有时也会考虑在混凝剂投加点之后投加,具体需根据原水特性和处理流程试验确定。投加系统本身需要关注药剂的溶解配置(高锰酸钾固体溶解速度相对较慢)、投加管道的防结晶堵塞(其溶液易在管壁结晶)以及储存的安全性(强氧化剂,需单独存放,远离还原性物质)。
基于实践,高锰酸钾预氧化是一项高效但并非万能的强化技术。它特别适用于以地下水为水源且锰铁超标的水厂,或面临藻类、嗅味困扰的地表水厂。其优点在于反应产物相对无害(主要是二氧化锰),对后续工艺干扰小,综合成本可控。然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对氨氮去除无效;对某些难氧化有机污染物(如部分农药、内分泌干扰物)效果有限;对原水水质波动较敏感,需要精细的运行管理;存在潜在的设备腐蚀和药剂储存安全风险。
因此,是否采用以及如何优化应用,必须建立在详尽的原水水质分析和中试或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
目前不少水厂倾向于使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通常含有稳定剂和协同氧化组分),以提升效能和稳定性。
未来随着水源污染复杂化,高锰酸钾与其他氧化技术(如臭氧、过氧化氢)或吸附技术(如活性炭)的协同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声明:本文章原创发表于GaoMengSuanJia.com,受版权保护,未经GaoMengSuanJia.com许可严禁转载或引用,否则将在最大范围内追究法律责任。